最近這段時間,經常有身邊的朋友來問我,疫情之後,到底還適不適合送孩子出國留學? 我聽完後,發現他們擔心的問題可以分為兩種。第一個擔心的問題是針對現在這個時間,也就是海外疫情情況不是很明朗,海外的保護措施不夠。 另一個擔心的點是考慮到更遠一點的時間,有不少人提到說,在疫情過去之後,海外對於華裔、亞裔的種族偏見會不會更深?小孩子一個人單獨在外,會不會受到種族歧視呢? 這些問題我都感同身受,但我其實也沒辦法直接給出答案。
今天我想通過這個影片,讓你知道現在到底還該不該留學?
出國留學是一趟"鍍金之旅"?
相信很多家長的想法裡,留學是一趟出國讀名校的“鍍金之旅”,有一個張海外的畢業證書,就能幫助孩子在之後的職場中,站在更高的起點。真的是這樣嗎?
就我的觀察下來並不是這樣,很多海外大學的畢業生,回國之後拿到的薪水,其實比本土大學畢業生還少。 那為什麼還要花大錢送小孩出國讀書呢?
在這裡我想告訴你一個概念,叫做“先行者紅利”,這是什麼意思呢?
最近全球高等教育分析機構QS的《新冠疫情如何影響留學生》的研究中指出超過半數國際生傾向於推遲留學計劃,只有少數的人,大約4%的人,決定取消留學計劃。這也就是說疫情的影響只是暫時的,並沒有動搖大多數學生的留學想法。隨著疫苗的出現,疫情也會慢慢消除的,現在是準備留學和移民的好時機,就像股市要逢低買入,而不是在最高點等著被韭菜,早行動、早準備就能在留學和移民的路上領先一步,搶得最佳時機。
西方教育 V.S 國內教育
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,西方教育實力還是受到全世界的認可,多元的的視野中可以最大程度的發揮孩子的潛力,豐富認知和價值觀。在我們現有的體制內,教育都往往更看重成績,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養,這或許可以通過留學給孩子另一個選擇和機會。更容易讓孩子變得更多元,更容易在未來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。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這個快速變化時代有好的發展,那他一定是能夠打通各個社會階層的人,懂得進退。跟社會精英打交道,不害怕,跟社會底層打交道,也不能有嫌棄的心態。 我有一個很強烈的感覺,那就是無論這個世界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,無論全球化的走向會怎麼樣,最大的機會,還是留給那些能夠打通重重障礙的人,無論這個障礙是社會階層還是文化隔閡。
當全球出現危機的當下,想要打破這些壁壘,除了需要有多元的能力以外,可能還需要一流的策略。之前不少送孩子出國留學的家長,都會先預設西方的教育就全部都是好的, 但是現在,家長應該要想清楚,送孩子出國的目標,並不是讓他們把自己同化成一個外國人,而是要同時掌握多種語言、多種文化,就像把自己打造成為一個擁有多套操作系統的電腦,這樣他在未來,脫穎而出的機會才會更多。
有意識的制定策略
不管是留學或是留在海外工作的地點上,需要有意識地規劃策略。 以前小孩能出國留學那是萬事大吉,能留下來工作更是喜上加喜 。但是現在,我們要考慮你去的是哪個城市,以及畢業之後,你會留在哪家公司,哪個部門,為什麼我要這麼說呢?
以出國留學來說,會為孩子帶來3大方面的提升 – 語言、學術能力和軟實力的提升。 需要好好地把整個路線規畫出來,而這個規劃不只是符合個人特色,也需要加強自己本身的差異化的競爭優勢,我有個判斷,現在世界在分裂,比如民粹主義就要小心,但即使在沙漠中,還是會有綠洲,就是那些教育程度比較高、都市化比較高的地方。如果要在澳洲工作,就一定要選擇這些綠洲。 而且綠洲能夠提供的還不只是“避風港”。 綠洲城市還有一個特點,那就是人們和外界連接的地方更多、更廣。比如在墨爾本工作的某個人,他的工作可能會和一個倫敦人聯繫在一起,而這個倫敦人,又會和一個新加坡人的工作聯繫起來。所以在綠洲中,即便大家雖然身處世界各地,但是觀念和想法都能夠相通。 比如我在的布里斯本,布里斯本就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城市,在這個城市裡面的有很大部分人都不是來自於澳洲本地,這些人為這個城市帶來了不一樣的色彩,對不同的文化非常的包容。因為我認為,這能夠幫助孩子擴展自己的世界觀。在全球化可能慢慢地退步、大家越來越保守的時期,越是需要逆行者,越需要孩子出去多見見世面。
現在對於一個留學生來說,應該考慮的問題,不是“要不要留在澳洲,美國或英國”,而應該是要留在什麼地方、和什麼人在一起。如何讓留學成為你未來人生的一個重要墊腳石呢?
希望大家在困境中都能抓住機會,乘風破浪,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。